logo logo

合作案例
西京学院
日期:2025-07-30 浏览次数:2001

西京学院携手西安鹏迪信息科技打造OBE持续改进新范式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理念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主旋律的今天,西京学院前瞻布局,携手西安鹏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部署并应用了“OBE目标达成评价系统”,旨在破解传统教学评价难题,赋能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专业认证提供坚实支撑,最终开启数据驱动的精细化教学管理新篇章。

 

时代背景与共同愿景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核心使命。以OBE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所取得的核心能力和素养,这要求高校必须具备一套科学、高效、闭环的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西京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以本为本,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在此过程中,学校认识到,传统依赖人工、Excel表格的教学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OBE对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和深度分析的要求。为此,西京学院决定开启教学评价的信息化转型之路,并选择了深耕教育领域、理解认证逻辑的本地合作伙伴——西安鹏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绘制以数据驱动教学改进的新蓝图。

 

传统评价之困与信息化转型之需

在引入系统之前,西京学院的教学评价工作面临以下痛点:

数据孤岛,整合艰难:课程考核数据、问卷调查结果、毕业要求达成证据分散在不同教师、系部手中,缺乏统一的平台进行归集和管理,数据收集耗费大量沟通成本。

人工核算,效率低下:毕业要求达二级指标点需由多门课程考核数据支撑,依赖人工进行数据清洗、权重计算、公式汇总,不仅工作量巨大、时间长、极易出错,而且难以深入揭示“学生能力短板何在”“课程教学弱项在哪”等深层问题,无法及时用于当学期教学调整,失去了“持续改进”的即时性。

材料整理,认证压力大:面对专业认证筹备工作中繁复的举证材料要求,手工整理支撑材料、编写分析报告增加了教师们的压力,难以将精力聚焦于真正的教学改进本身。

这些痛点严重制约了OBE理念的落地效果和认证工作筹备效率。西京学院管理层深刻意识到,必须借助专业的信息化系统,打通数据流,重构评价流程,为教学质量提升安装一台强劲的“数据引擎”。

 

鹏迪OBE系统的解决方案与落地实施

经过多方调研和严谨选型,西京学院最终被西安鹏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性、本地化服务能力以及对OBE理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动。

1.精准选型:为何是鹏迪?

西京学院教务处负责人表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录入工具,而是一个能理解认证标准、融入教学流程的‘合作伙伴’。鹏迪的团队能够用我们的‘教育语言’交流,他们的系统逻辑与认证要求高度契合,并且作为西安本地企业,提供了令人安心的快速响应和持续服务保障。”

2.系统核心功能全景

鹏迪OBE系统为西京学院提供了一个全流程、闭环式的解决方案:

评价体系灵活搭建:支持学校自定义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之间的支撑关系及权重,完美适配各专业特色。

数据自动采集与计算:系统对接部门、学生、教师、课程体系等基础数据,一键导入过程性评价数据,自动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和毕业要求达成结果,高效完成以往需数日的手工计算。

多维度可视化分析:自动生成达成度雷达图、趋势曲线图、薄弱环节分析图等,结果一目了然,精准定位问题所在。

持续改进闭环管理:内置“评价-分析-改进-反馈”循环,支持在线填写改进措施、跟踪改进效果,形成完整的质量闭环。

认证材料一键生成:自动汇总数据并生成符合认证要求的标准化报告初稿,极大减轻了教师准备认证材料的工作量。

3.平滑实施与高效培训

鹏迪科技实施了“集中培训+驻场指导+线上答疑”的组合服务模式,派遣工程师驻校配合初始化工作,确保了系统在最短时间内顺利上线并投入使用,获得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教学评价与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

系统的应用为西京学院带来了立竿见影且深远的影响:

文化浸润,理念落地:系统的常态化使用,正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教师的行为习惯,“用数据说话、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真正推动了OBE理念从“形似”走向“神似”。

效率变革,改进有据:系统的使用,大大缩短了教师教学评价时间,能及时提供深度分析报告,不仅让教师有充足时间用于研究如何改进教学,而且让教学改进有理有据。

认证利器,底气十足:系统成为专业迎接认证评审的“强大后盾”,所有评价数据、改进过程均有迹可循、有据可查,使得认证准备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显著提升了通过认证的信心。

 

展望:携手共创智慧教育新未来

西京学院与西安鹏迪信息科技的成功合作,是高校与本土科技企业协同创新的典范。本次合作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现实痛点,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未来,双方表示将继续深化合作,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习预警、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面进行更多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应用,共同推动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